目前分類:心理師幫你唸書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【心理師幫你讀書】 文/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

222.jpg

前一陣子收到時報出版的行銷企劃寄來一本書,主題剛巧也是粉專經常提及的情緒相關主題,因此拿到書之後,我特地花了一點時間來研讀。

  

書名超級長,《不只是憂鬱: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,告別憂鬱,釋放壓力》書的核心主要圍繞在認識自己的核心情緒,釋放情緒,辨識創傷這幾個部分,每個章節後面,都還有作者提供的自我省思的小練習。

  

文中提到最重要的觀念,就是學會辨識跟指認自己的情緒。

  

「那辨識情緒這件事為什麼重要?」

有的人會說,我知道自己的情緒啊,知道自己快樂不快樂,開心不開心。是的,多數人都能分辨一些基礎,浮現於日常中的情緒,但有些情緒,其實埋藏在身體中,你可能會感受到胃部灼熱,胸悶,頭脹痛之類的感覺。

 

「每種核心情緒都有特定的反應,而那反應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在那個時刻生存或發展」

不見得所有人的情緒對應反應都是相同的,也不見得作出反應之後就能真的讓情緒緩解,但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叫做「回應」。

「遇到負面回應時,會壓抑真正的感覺。」

 

抑制情緒這件事,其實也有他的功用在。


有時候抑制情緒能幫助我們維持與人之間的連結,無論是愉悅或是痛苦的情緒。當對方不接受自己可能表現出來的情緒時,我們自然的就能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,或是當表現情緒可能會讓眼前的情況失控惡化時,我們也會學著隱藏自己的情緒。

 

但隱藏,跟拒絕,並不一定是同一件事情。
在成長過程中,卻又很容易被大人跟孩子們混淆成一件事。

 

例如,如果有個男孩表現悲傷哭泣著,爸爸卻說男生不許哭,男孩可能就會學到悲傷是一種負面不受歡迎的情緒,甚至最糟的狀況會感受到悲傷的我是不被爸爸接受的。那麼他漸漸就學會「抑制情緒」甚至是「拒絕情緒」。

 

有些情緒,會在夜深人靜時自已冒出來,能獨自消化處理,可有些情緒,卻會被牢牢的困在心底。這兩者都可能是一種防禦的手法,確保生活不會失序,也避免更多外加的痛苦與困擾。

 

這是人很正常的情緒反應,跟面對情緒作用的機制。

 

「當情緒的能量轉移到防衛時,我們的幸福要付出很多代價。」
壓抑情緒,或是拒絕情緒,否認情緒,這些都會令人耗費心神,也自然讓你很難有餘力去做好其他你更想完成的事情。

 

在治療室裡面,我們鼓勵個案表達情緒,盡可能表現出真實的自己,在治療室外,我們也鼓勵個案們盡可能表達自己的需求,盡可能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。

但若是不經考慮的宣洩,往往會換來更大的傷害與他人的拒絕。


如何在安全的環境下表達,如何有彈性的運用壓抑跟防禦措施,是一條終生學習的道路。

 

除此之外,學會辨識自己的情緒,至少能在面對自我的時候,明白自己發生了什麼事,而不是陷於一種迷茫混沌的慌亂之中。

附帶一提,我不太喜歡中文書名裡面「告別憂鬱」這四個字,因為憂鬱就是我們核心情緒中的一種,就像我們身體基本的器官一樣,我們不會想要任意摘除身上另一個器官。

我更喜歡他的英文書名。

❝ It’s Not Always Depression: Working the Change Triangle to Listen to the Body, Discover Core Emotions, and Connect to Your Authentic Self.❞


▍適合對象
1.已經有閱讀心理療癒相關書籍經驗的一般社會大眾。
2.心理諮商輔導相關專業人員。
3.正在進行自我探索與心理治療中的你。

 

▍重要提醒
若有心理相關困擾,建議還是尋求專業人員協助。

 

▍使用方式
包括作者也在導讀當中提到,建議手上有書的朋友能夠將這本書以分享的方式跟身邊的人作討論,無論是共讀,還是分享彼此對書裡的觀點。

 

▍書籍資訊
原文作者: Hilary Jacobs Hendel
譯者: 林麗冠
出版社:時報出版

 

▍同場加映
《蔡康永的情商課:為你自己活一次》,與過去教你如何說話,如何成為受歡迎的人不同,這本書裡教你如何面對自己,如何反問自己「為何要這樣」「是什麼讓我變成這樣」,文字前顯易懂,有種智慧老人在你面前溫和的引導你作思考,語氣輕鬆又發人深省,適合一般社會大眾閱讀。(下周會有專文介紹)

 

▍購書管道
《不只是憂鬱: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,告別憂鬱,釋放壓力》
讀冊:https://ppt.cc/fH0LZx
博客來:https://ppt.cc/fDDcix

 

《蔡康永的情商課:為你自己活一次》
讀冊:https://ppt.cc/fN0mkx
博客來:https://ppt.cc/fbEfcx

 

#蔡康永的書是我自己買的
#真心沒有業配
#別問了沒在賣書
#心理師幫你讀書

文章標籤

月球上的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心理師幫你唸書】#心理師幫你念書小專欄 #到底對錯是什麼
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: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》
文/ 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

道德是什麼?
這是很難的問題。
有人說,道德的一致規範或許就是不傷害他人,真的是這樣嗎?

17837639_10209153383892940_1889309912_o.jpg

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某些別人的行為不會影響(或傷害)到其他人,包括我們本身。卻還是會忍不住假想有各種受害者,或是假想自己被被害。
更多時候這個假想,是源自於找不出原因理由跟合理脈絡的「道德」。
對很多人來說,違反「禁忌」的行為,既使沒有傷害到任何人,也是錯的。

「人真的是因為預見了傷害的發生,才去譴責某些行為嗎?還是反過來的,先遣責行為,在去製造傷害?」

文章標籤

月球上的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心理師幫你唸書】#心理師幫你念書小專欄 之一

《家族治療概觀》

每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部分,雖然每個人跟家庭成員的情感程度不一,或是有些人其實在關係上已經相當疏離,但家庭位置,家庭責任,甚至是對自我的看法與期待,並不見得會因為這樣而改變,仍然會影響著你生活的每個重要時刻。

OE9V0Q0.jpg

文章標籤

月球上的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