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理師幫你唸書】#心理師幫你念書小專欄 #到底對錯是什麼
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: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》
文/ 王思涵 臨床心理師
道德是什麼?
這是很難的問題。
有人說,道德的一致規範或許就是不傷害他人,真的是這樣嗎?
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某些別人的行為不會影響(或傷害)到其他人,包括我們本身。卻還是會忍不住假想有各種受害者,或是假想自己被被害。
更多時候這個假想,是源自於找不出原因理由跟合理脈絡的「道德」。
對很多人來說,違反「禁忌」的行為,既使沒有傷害到任何人,也是錯的。
「人真的是因為預見了傷害的發生,才去譴責某些行為嗎?還是反過來的,先遣責行為,在去製造傷害?」
有的時候我們會猜想那個行為無論如何還是會造成不好的後果的,即時從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會造成任何人的傷害,但還是會很努力的去做「推理」,這時候就不是真的在思索對錯,只是為了支持自己的情緒。我們常常認為反對(或是不喜歡)一件事情是基於社會規範或是道德束縛,但是更走在前面的,是直覺跟情緒。
例如有個婦女把在「沒人看見」的情況下,把「自己家的」國旗剪碎當抹布,這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吧?還是會有人說,可能會有鄰居看到會心理不舒服(受影響),或是有人會說,抹布剪碎丟到馬桶會引發堵塞。這些如果被一一反駁掉之後,反對者通常會接著說「我知道那樣不對,我只是想不出原因。」
#有沒有覺得光是聽這個進行過程就覺得很無力?
#絕對不是大家想像力很豐富的問題
#道德規範與是否傷害他人之間原來沒有等號
有人說道德是先天的,有人說是後天的。
但對作者來說,道德是先天加上後天的。
書中提到,柯柏格 Kohlberg,在道德方面進展比較快的孩子,都是透過「同儕」之間的互動,學會各種角色(role taking),這的意思是,透過同儕之間的遊戲或是活動,孩子們能在當中彼此交換角色,能學習共同面對,一起解決問題。但在多數有階級的關係中,孩子就很難學習的所謂的「角色交換」,例如「父母與孩子」、「老師與學生」,因為孩子很少能在這樣的關係當中去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,因為孩子從來沒當過老師或是學生。
所以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理解外在物質世界,可以盡可能讓孩子們自行解決紛端,讓孩子自己嘗試著摸索水杯跟水位的關係,不急著告訴孩子物質守恆的定律。
月球上的心理師認為,面對孩子們之間的問題,緩一點在介入,不急著滔滔不絕的說道理,可以在事情暫告段落後,扮演關心詢問、歷程分析或是討論者的角色,會比當下直接幫他們做決定,能讓孩子學到更多。
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: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》
作者: 強納森.海德特 (Jonathan Haidt)
譯者:姚怡平
出版社:大塊文化
-補充-
柯柏格 Kohlberg「道德發展」三期 6 段論
一、道德成規前期:9歲以下
1.避罰服從取向:恐懼懲罰,無條件服從權威者,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;遭到批評、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
2.相對功利取向:行為對錯視行為後果賞罰而定,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,類似買賣的關係,認為得到利益就是好的
二、道德循規期:9-12歲
3.尋求認可取向:以人際關係和諧導向,順從傳統要求,表現從眾行為。
4.順從權威取向:以法治觀念判斷是非,信守法律權威,重視社會秩序。
三、道德自律期:12歲以上
5.法治觀念取向:表現思考的靈活性,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個體行為,法律為公益而制定,行為對錯視雙方契約或大眾的共同認可而定。
6.普遍倫理取向:個人根據他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,以建立道德判斷、一致和普遍性的信念,信念的基礎是人性尊嚴、真理、正義和人權。
《教育心理學》張春興